自问自答 第一期

1. 国内音乐课堂开放自主性学习的具体建议?

 奕平:

以我对国内教学的了解,首先是对老师的要求,需要老师放自由度给学生,让学生挑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并鼓励多种形式(如演讲,互动式提问,教学活动等)。有时教育不在于知识的累积,而是课后探索的过程以及当下参与的状态,把知识核心逐渐转向学生能力核心,才能更多元发展。

其次需要的是学生观念上的转变。不再只是一味的被动抄笔记式的学习,而是意识到我对这个科目的确很有兴趣,所以我想自己去了解并分享给同学们!这是内心抑制不住的冲动,也许很多大学生都丢失了这份学习可以如此美好的感觉,不要紧,只要想去这么做,多久都不算晚。实操方面其他二位已有涉及,不多展开了。

 

 

凯浪:

作为一个从国内艺术学院毕业的本科生,据我了解,国内大学课堂人数通常都比较多,就以音乐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某一个时期大概的音乐样式,穿插当时的历史、政治等,将课程讲演地更加生动,从而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地动力。

本节课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与这节课相关的,更加细节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待两节课后(一般音乐史是一周两节),以团体或者个人的形式(根据班级的人数而定)给班上的其他同学分享,相当于做简短的口述(最好附带所讲内容大纲,以便其他同学及老师能有直观的感受)时间不宜过长,5-8分钟最佳。

 

岑子:

不管大学还是中小学音乐课堂,学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学生愿学,老师愿教,良性循环。教师了解学生要的是什么,兴趣点在哪里,什么知识能用在其以后的学习工作中。

比如就音乐教师而言掌握四度以内的移调,钢琴或吉他简易的伴奏就很重要。就中小学课堂而言,培养学生们集体学习 感受音乐气氛就很重要,比如通过简单的发声练习,让学生掌握唱歌基本的技巧,如何唱才能使声音更好听。或者通过一些国内大热的神曲小苹果或者Pen Pineapple Apple Pen” 带动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些歌如此洗脑,我们能否尝试写一句简短的神曲旋律呢? 跟随时代性带动学生自己写歌的热情。

 

2. 国内可以如何开展家庭音乐会?

凯浪:

首先我来假设,如果在国内,家庭音乐会开展起来了,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几乎对所有的家长都是一个了解古典音乐的机会,渐渐地与自己孩子沟通的话题就多了起来,对家庭有益无害。

其次,我们得重新定义家庭音乐会的概念,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严肃、正规的音乐会,男生穿黑西服,打领带,女生穿长裙,高跟鞋。大家不需要很紧张,不要害怕犯错,就是简单的去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共同学习,一起进步,有不足指出来,没有什么害羞,不好意思的。而且,作为客人还可以带一些点心,主人也可以稍微做点甜点之类的食物,既品尝美食又欣赏音乐。与其说是音乐会,倒不如叫沙龙更适合。

 

 

岑子:

家庭音乐会这种形式在国内并不常见,几乎没有。我觉得作为留学生,我们可以把自己经历过的家庭音乐会感受,通过小视频或者文字的方式分享给学习音乐的同学或者音乐爱好者,让他们首先对此有个概念。

然后我们根据各自的特长选择音乐会主题,并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尝试这种新型的音乐会形式。当然刚开始我们可以将音乐会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选曲目方面可以从民族音乐和小型作品为主,吸引听众从而让其有接着听下去的想法。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演奏者如何通过简短并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作品及作曲家,这也是举办家庭音乐会可能会碰到的难题。

 

 

奕平:

家庭音乐会听来有点过于严肃,感觉古板到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不妨定义为:非常自然的音乐作品分享,不用背负被人评头论足的包袱,更没有奇怪的老师在台下恶狠狠的打分,纯粹是与有兴趣的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音乐,重温音乐可以带来的美好,建立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联系。

离开学校、舞台平台的束缚,让音乐回到每个人的生活也许是家庭音乐会最最需要被人重视的地方。本科大学生内心需要有传播音乐的愿望,也许只要演奏半小时,剩下的时间可以吃吃聊聊,不在于演奏多伟大的曲目,而在于让这件小事开始。

 

 

留下评论